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示2023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奖补资金拟入库项目,南海18家企业入选。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最多、活力四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99.8%。而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梯度培育体系,这个梯度就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进一步提出让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国家战略要求,遵循了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南海区是制造业大区,中小企业众多,创新元素丰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路子,加快做大做强,是南海践行“制造业当家”的重要方式。
南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佛山华数机器人
正因如此,今年年初,南海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小巨人”企业数量取得显著提升;同时将该事项作为区委2023年重点改革事项。与此同时,《佛山市南海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印发,提出建立完善协同促进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金融助力、强链补链、创新引领、要素保障、精准服务等六大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范围内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1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2000家。
今年,南海区持续创新联络机制,推出“专精特新万企行”,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配备服务专员,开展入企问诊,鼓励企业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期和窗口期。
众多企业进入到创新梯队中来,南海区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公布,南海区有616家企业上榜,占比51.46%。截至目前,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603家。与此同时,全区18家企业通过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审核,占全市的46.2%;3家企业通过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占全市的50%。专精特新“小巨人”总量及全市占比均为五区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南海区保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今年新增18家,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倍增”计划。
为了服务好这批企业,南海区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佛山市南海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入库企业可向合作银行申请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贷款融资项目,融资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最高可享受政府40%的风险补偿。今年以来,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共支持153家专精特新企业获得约14.8亿元贷款。
落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扶持补贴等奖励政策,也是专精特新“种子育苗”行动的重要举措。其中,2023年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资金给予每家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南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星联精密
接下来,南海区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培育体系,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遴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划分相应的培育层级并建立梯队培育库,对在库企业给予政策宣讲、分类指导、把脉诊断、申报辅导等服务,推动企业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鼓励、扶持和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导产业类基金、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先纳入上市后备企业“白名单”;进一步借助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华南新材料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支持企业、高校和联合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化校地专业与产业匹配合作;进一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供需对接会,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龙头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材料采购、资金融通、品牌嫁接等方面深度合作,培育“专精特新”外贸企业,支持其拓展进出口业务。南海区还计划开辟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园区,缓解专精特新企业用地紧张问题。
图文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